当春风染绿清水江畔,贵州台江的苗寨便迎来了一年中最浪漫的时节。农历三月十五,数万名苗族姑娘身着盛装,佩戴叮咚银饰,手捧五彩糯米饭,在芦笙与木鼓的节奏中翩翩起舞——这便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姊妹节。这个被誉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究竟承载着怎样动人的传说?
苗族姊妹节,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姊妹节以青年妇女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饰、游方,吃姊妹饭和青年男女交换信物为主要活动内容,节日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独特。吃姊妹饭是苗族姊妹节的重要礼仪事项。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下田撮鱼捞虾是姊妹饭活动之一,踩鼓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饰文化。晚上青年男女游方对歌,谈情说爱,男方向女方讨姊妹饭,姑娘们在姊妹饭里藏入信物以表达对男方的不同感情。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