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县境苗族称过春节为”鲁酿铥”,意即过客家年。据老辈人们说,县境苗家过客家年是近八九十年来才兴的,尤以四十年多年来才逐渐盛行。但一些居住边远,不与汉族杂处的村寨,如翁脚、方白、交下、东杠一代则不过春节。有的村寨过春节,但并不如过苗年隆重,如排羊、台盘等地区便是。过春节比较热闹的地区是城郊、施洞、革东这些与汉族毗邻而居的村寨。这些地区苗族过客家年,完全是向汉族学习而来。因而春节一些仪式也向汉族学习,如贴对联、十五玩龙灯,耍狮子等等便是。春节期间,这些地区的苗族,凡与汉人有交往的都兴相互拜年。互相请酒,民族友爱关系得到体现。
凡过客家年的村寨各家照样祭祖,吃团年饭。初一互相拜年,吹笙、打鼓、唱歌跳舞、斗牛、捕鸟、打猎、后生游方等等。完全和过苗年一样,只是在热烈程度上稍差而已。但是,苗族过春节虽然仿照汉族而来,可又不完全按照汉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节日活动,有些规矩和禁忌也不同于苗年。如年三十晚上,有的老年人要用黄豆来测雨水,方法是:用一截稍比黄豆大的竹管放进十二粒黄豆(代表十二个月)。然后加水;到正月十五过小年时(即元宵节),再取出观察,第几粒黄豆泡胀,第几月的雨水就好,反之为干旱。届时要设法防患。大年初一清晨,要观察天色和鸟叫,预测吉凶征兆,如哪边天的天色好,说明那个方向今年的收成好;喜鹊叫,宜于养鸡;乌鸦叫,宜于养鸭。吃饭时,还要占卜物价,其法用一糯米饭和一片猪肉同时丢在地上给狗吃,如狗先吃饭,说明今年粮食价高,应多种粮食;如狗先吃肉,说明今年肉价高,应多养猪。这都是苗族人们从事农耕生活而产生的心态,其动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春节期间,亦有忌讳。如妇女在大年初一二不能舀米、纺棉花、扫地,舀米,会把雨水吓跑;纺花,会把雨水车到别处去,造成干旱;扫地会把银宝扫除等等。
-
苗族舞龙嘘花,是台江县苗族同胞闹元宵的一项民间传统习俗。其渊源可追溯到苗族台江定居后有近千年历史。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始,台江市民群众就准备着手编扎龙灯。龙灯分为“草龙”“亮龙”和“硬龙”三种。草龙,当地俗称草靶龙,用稻草编制而成;亮龙,俗称节节龙,用彩绘布编制而成,民间认为是汉族的龙,硬龙,用篾条扎制而成,民间认为是当地苗族的龙。每年元宵节的舞龙嘘花,惊险火爆,壮观激烈,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
2014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二月二敬桥节”是台江苗族围绕“人丁繁衍、延续种族”这条主线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固定的仪式,呈现“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特色的、集中体现的苗族的生育观、人口观和“公德观”等传统观念意识的重要“人神同娱”节日。“二月二敬桥节”包括以“酬神、娱神”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礼仪”和以“娱人”为主要目的“集会活动”两个板块。
对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来说,企盼“人丁兴旺、种族延续”是“人”的“再生产”的最终目的。苗族也一样,“人丁兴旺、种族延续”是“人的再生产”最高理想和最大愿望,也是苗族“桥文化”产生的根本动力。
苗族认为,“桥”是“接引”那些欲“投胎转世”的“灵魂”们“转世”的最佳“通道”,也是实现“人丁兴旺、种族延续”目标的最现实的“桥梁”。在苗族看来,每年“龙抬头,万物醒”,“转世投胎”的“灵魂”也开始“寻找出路”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艰子的人家,要架设“接引”那些“投胎转世”的“灵魂”的“桥”以“引进人才”,因此,台江苗族“架桥”多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
苗族不仅重视“架桥”,而且对那些祖先早已架设并已经“引进”许多“人才”的“桥”也“顶礼膜拜”,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都要到“桥”上祭祀,“酬谢”这“接引”来许多人的“桥”,久而久之形成了“二月二敬桥节”。
苗族“二月二敬桥节”的“节日礼仪”板块中,主要“酬神、娱神”仪式有三:其一是用公鸡一只、一篮五彩糯米饭、数斤米酒、三条煮熟的鲤鱼由巫师做巫事“敬桥”,其二是修葺和装饰桥,其三是“派发红蛋”。其中,“派发红蛋”不仅给“桥”派发,也给自家的小孩派发,还要给路过的路人派发。
在以“娱人”为主要目的“集会活动”板块里,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踩铜鼓和游方等活动。
从形式上看,苗族“二月二敬桥节”是为“利己”而举行的节日活动,具有“主观利己”的动机,但在客观实际上,经常修葺和保护交通要道上的桥梁,确实为路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达到“客观利他”的实际效果。
“二月二敬桥节”是台江苗族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台江苗族模塑民族心理的最佳平台。在节日里,苗族的祭祀文化、礼仪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通过祭祀文化、礼仪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的充分展示,年轻一代从中得到有效的熏陶和洗礼,使苗族的祭祀文化、礼仪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得到有效的延续和传承,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民族心理得到有效的模塑。
-
苗族姊妹节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在施洞、老屯以年轻女子和后生为主体的传统婚恋的一种节日聚会方式,世人誉称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
苗族姊妹节,苗语叫“垄嘎粮”,“垄”意为吃,“嘎”意为饭,“粮”意为了确姊妹、朋友之聚的心愿。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以邀约情人一起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婚等主要活动内容,是一个情与爱邀约的节日,是一幅人类情爱生活的风俗画卷,同时也是展示多姿多彩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和丰富厚重的苗族文化底蕴的一个盛会。
节日中,当地的姑娘们穿上盛装,游客会被邀请入席品尝苗族的“百家饭”,在享用那风味独特的菜肴时,苗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一边喝歌一边热情向客人敬酒。“游方”场上,激越嘹亮的飞歌,此起彼伏,混合交响,游客往往会陶醉于这三三两两情歌缭绕之中,就像回到童话的世界里,那男女主人公的情话故事便在眼前的春光中回荡……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姑娘们总是热情相邀到家作家,吃“姊妹饭”,对歌“游方”。两三天交往告一段落时,大胆的年轻游客开始向自己中意的苗妹要“姊妹饭”,接受五彩糯米饭团传达的信息,姑娘们落落大方,借物传“情”,爽快地把早已用竹篮、绣帕盛的五彩“姊妹饭”赠予对方,令乘兴而来的游客应接不暇,流连忘返。
在苗族生涯里,不管迁徙到何处,这种古风遣俗在历史发展中固定成了一种方式,由妇女集体策划、集体主持、集体参与,集体传承,由母亲口传心授给姑娘,由大的传给小的,并以固定的时间聚会形式,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天。
-
苗语称“掐仰勇”(Qiab Niangx Wongx)。清澈碧透的清水江从台江、施秉交界的葱翠山间流过,给座落在两岸的村寨留下了一个美丽而曲折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欢乐的节日——龙舟节。独木龙舟是中华大地龙舟文化的一枝奇葩,遨游于清水江上的独木龙舟乃台江施洞所独有,其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亦为华夏大地所罕见。从采木到凿舟,从下水到竞渡,其程序都有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表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
关于龙舟节的来历,有一个生动传奇的故事:两千多年前,老屯榕山有一位老人,名叫购报(苗名),一天,他带着独生子去巴拉河打鱼,父子俩来到巴拉河下游距巴拉河村约500处的水塘中,购报正在撒网打鱼时,一条大龙突然从水塘中冒出,一口咬住站在船尾的小孩,迅速地拖进水里。购报潜入水中的龙洞,找到了龙巢,看见一条长龙正盘旋酣睡,他的孩子已被龙咬死,当作枕头垫睡。孩子身上已长了三块鳞片,购报知道孩子不久就要变成龙了,就悄悄返回洞口,潜回水岸。为了替孩子报仇,他天天砍柴。砍了两个月的柴后,他就把柴堆到龙洞口内,然后用火镰点火,用柴把龙巢烧了起来。火在龙洞里烧了三天三夜,天黑了九天九夜,牛无法上山吃草,人无法上山做活。到了第九天,清水江对岸的胜秉寨有一位妇女点起火把,带着小孩去河边洗菜、挑水。这位妇女正在洗菜时,她的小孩将扁担放在水面,扁担在水面上渐渐漂流。小孩随着扁担的漂流,嘴里有节奏地喊着“咚咚哆!咚咚哆”,随着小孩的喊声,天渐渐地亮了。天亮了以后,胜秉寨的人们发现清水江边躺着一条死龙。消息传出后,施洞地区沿江村寨的村民都前来分割龙肉,胜秉割得龙头,塘坝割得龙身,平寨割得龙颈,老屯稿仰村割得龙脊,杨家寨割得龙的肚子……。晚上,龙托梦给各寨的寨老说:“我杀死了老人的孩子,老人将我烧死,我罪有应得,但愿各村老少行好,用树子做成我的样子,每年在江河上划上几天,我愿为大家兴云作雨,使施洞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各寨的寨老集中商议,确定各村寨都修龙船,在江上划上几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根据各村分得龙肉部位的颜色,打造成象征性的不同颜色的龙舟,其中最典型的有两只:因为施洞杨家寨分得龙的内杂,所以龙舟的龙头全部染成绿色;老屯稿仰村分得龙脊,人们认为这是鬼神的象征,是一种不吉利的东西,故以龙头全部是红色。为此,每年龙舟节,人们从不允许稿仰村的龙舟划到施洞清水江河段。开始,定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划龙舟庆贺,于是并有了端午节划龙舟之说。但是举办了几年以后,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正值春耕农忙,不便过节,于是各寨寨老相约在塘坝村召开表决大会,会上初步形成共识。会议决定将龙舟活动的日期延期20天,即5月25日。表决会议时各参会寨老见解不同,争论激烈。塘坝的寨老威望最高,提出龙舟节5月25日、26日、27日都在塘坝举行。巴拉河沿岸村寨寨老要求安排一天在老屯榕山举行,芳寨寨老要求在芳寨举行一天,平寨、平兆、六河等寨老也有同样的要求,最后决议:5月25日在塘坝举行,26日在榕山和六河同时举行,27日在芳寨举行。因平寨和平兆两村失宠于会,没有得到安排。于是平寨私自抢先在5月24日举行,而平兆干脆弃权淘汰,仍按原来的5月初5过节,于是施洞地区形成了不同地点和日期举行独木龙舟活动的习俗,但以农历5月25日在塘坝村河段举行的最为隆重。
龙舟节是施洞地区苗族人民的一个盛大集会,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龙舟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舟,直径约70厘米,长约24米,两边各置一根直径约50厘米,长约17米的子舟,下水时用竹篾将三根并列扎成一排,装上精雕细刻的五彩龙头。龙颈上挂满寨中的姑妈舅爹馈赠的鸭鹅,舟上有女婿送来的猪、羊等。每条龙舟载三四十人,都是从寨中挑选出来的成年男子。母舟前方坐有四个人:第一个坐在龙舟与龙头连接处,背朝前方,负责呐喊助威和靠岸撑船;第二个是一个中老年人,背朝前方,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个是一个寨中人气比较旺盛的寨老,称为鼓主,背朝前方,身穿一套绿色长袍,外套一件黑色马夹,头戴一顶特大博士帽,负责敲鼓;第四个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身着银装,头戴银冠,负责敲锣。其余的水手分成两排站在两只子舟上,略显弓箭步式兀立划桡。有三位老人独排站在母舟的尾部,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水手一律身着紫色家织布衣和蓝色布裤,腰扎一条织花钉上银泡的腰带,头戴插着三根如凤冠银片的马尾斗笠,古朴而整洁,竞渡时,锣鼓喧天,舟上人员随着划水的节奏齐声大喊“嗨——嗨”,气势磅礴,扣人心弦。
龙舟下水时有一个下水仪式。在农历5月20日至23日期间,施洞地区的龙舟都纷纷被村中的青壮男人抬到河坝,清洗捆绑并装上龙头。比赛当天,龙舟出发前,每村寨在龙舟附近的河沙坝放一张四方桌,桌上有一升米,米上点有三柱香,放十二元钱,请一个巫师手提一只白公鸡站在桌边念巫词,招集山神、树神、祖宗前来保佑龙舟平安比赛,平安回归。龙舟比赛结束后,巫师又用同样的方法欢送山神、树神、祖宗。
施洞地区的独木龙舟节被誉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节日,龙舟文化被称为“苗族独木龙舟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内,共有四十多只独木龙舟,其造型、竞渡方式和胜负标准,以及围绕龙舟活动所反映的一系列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生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因破除牛鬼蛇神,施洞的龙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舟身被钜断,有些龙头下落不明,龙舟节被冷落了十几年,1979年才开始恢复。近年来,独木龙舟吸引了世界各地特别是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施洞参观考察。
-
台江苗族“吃新节”流行于全县台拱、台盘、排羊、南宫、方召、施洞、老屯、革一八个乡镇的所有苗族村寨,但“芦笙制作技艺”仅有方召乡有传人。施洞、台盘、革一、老屯的苗族“吃新节”体现出“文化融合”的特色,台拱、排羊、南宫、方召的“吃新节”体现更多的“纯苗”韵味。
“吃新节”是台江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人神同娱”的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称为“努嘎西”(意为吃新米)或“努莫”(意为吃卯),日期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卯日过,谓“吃卯”;有的在农历七月、八月的“丑”、“亥”日过,谓“努嘎西”。“努莫”以孕穗的秧苞为祭品,“努嘎西”以新产香糯为祭品。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们穿上盛装,挑肩糯米饭、肉、鱼、鸡、鸭等礼品,赶着斗牛来到主人村寨过节。
过节当天,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告秋务当”和祖先,主客饮酒庆贺。次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集会的内容有斗牛、赛马、斗雀、跳芦笙、“游方”、打蓝球、田径赛、对歌、踩鼓等活动。交苞“吃新节”是在农历七月第一个“丑”日过的,也称“努信”。节日这天,男妇老少带着节日酒菜,来到斗牛场、芦笙坪上参加活动,举行野餐,出嫁的女儿也要携女婿背孩子回来与亲人团聚。斗牛结束后,芦笙坪四周的山坡上、大路旁,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带来的米酒、鱼肉和糯米饭,有过往客人,不论认识与否,野餐的人们十分亲热地敬上一碗米酒,抓一团糯米饭或粽粑塞在客人手中,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秉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吃新节”是苗族重要的“娱神”节日同时也是男女青年公开社交的大好时机,许多男女青年都是通过“吃新节”相识、相爱结为终身伴侣的。
-
苗年节,是台江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的历法的岁尾节。这是台江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节日。苗年也是苗族的历法,台江苗族历法与中国阴历一样,一年有十二个月,但是台江苗族认为十一月和十二月是农闲的月份,即称之为冬月、腊月(意思这两个月是没有生产活路的月份)。在清、民时前,台江苗民生产生活单一,粮食作物只有水稻,蔬菜大多采食野菜。生产季节只有1至10个月,到了10月,人们基本上把所有的粮食都收归仓归一了,为了庆祝一年的收成,即择日举办庆祝活动。方召、南宫、排羊、台拱等地区喜欢用生牛的生肖日来作吉祥日;革一地区则喜欢用兔子的生肖日来作吉祥日;老屯地区以龙的生肖日来作吉祥日。
苗年,在民国时期,台江县除县城附近的张家寨、台拱寨、梅影寨等部分的苗寨过春节外,其余的苗寨都过这苗年的传统节日。在县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服饰过不同的苗年节。
苗年有大年和小年之分,时间分别在农历10月、11月子、丑、卯、辰这些传统吉日,一般要举行三五天的娱乐活动。在这些吉日中,各寨过年之日有所不同,如南宫、方召、台拱、排羊、台盘地区的苗寨于十月第一个丑日为大年,逢十三日之丑日再过个小年就结束。
革一地区在11月的卯日,老屯地区在11月的第二个辰日过年,都无大小之分。革一地区苗年俗定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二个(兔)日,阴历十一月刚到,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砍柴割草、烤酒、这些都得提前准备。苗年前夕,忙着打米,做豆腐、浸泡糯米等。刚接新媳妇的人家,要备大糍粑送媳妇回娘家,一个糍粑要五斤左右的糯米打制,送多少根据女方家族多少人来定,女方父母家十来个,其他家族一家一个。年前还要准备各种年料,打扫卫生,妇女们还要忙碌着为出嫁或要去接亲女孩们制银衣盛装。
革一一带大年前几天都要杀年猪,有要办喜事的家庭甚至要准备两头大肥猪,一头杀了过年,过年第二天接媳妇或嫁女办喜事时再杀一头招待亲友。其间人们还要将自家的水田把水放浅,捉了鲤鱼来过年。男孩们则穿着新衣服,抱大公鸡行斗鸡比赛,展示自家大公鸡的肥大,漂亮和雄壮,放它们决斗几天再杀了过年。有的家还把大公鸡抱到寨子附近自家桥边的土地菩萨前,行礼后才杀,将鸡血淋在菩萨门前,然后再拔些毛沾血贴在菩萨门边,表示先向菩萨献牲礼,希望菩萨保佑他们家代代子孙繁衍兴旺。
排羊乡的南刀村苗年节日传承比较传统,逢祭祖节时,都选在苗年节时间举行,届时十分热闹、男婚女嫁、吹笙鼓舞、热闹非凡。
-
“鼓藏节”又称“祭祖节”,苗语称“努姜略”,(意为吃一届鼓,史称“吃鼓藏”),是苗族最隆重的祭袓活动。各地形式、内容大体相同。苗族木鼓是袓先的象征,整个活动都是围绕木鼓这一环节来开展各项活动。(木鼓平时藏于人迹罕至、干燥的山洞,不让人轻意去惊动和触摸)
台江苗族鼓藏节按十二生肖循环,每十三年举办一次,每次连续活动三年。祭袓分为白牯、黑牯两种,白牯为猪祭,敬铜鼓、黑牯为牛祭敬木鼓、两者仪式大同小异。祭祖节第一年的活动仪式有招龙谢土、选举“鼓藏头”,买祭牛,迎接子孙鼓醒鼓等仪式。第二年主要举行迎接始袓鼓回鼓堂,斗牛等活动。第三年有审牛、号中、制作始袓鼓,杀牛迎鼓,送鼓等仪式。
总之,苗族“鼓藏节”活动涉及苗族社会的方面,具有多重的重要文化局价值,要了解苗族的社会历史“鼓藏节”无疑是其智库。
-
台江苗族祭祖节,在苗族社会里起源最早,历史久远,是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皆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苗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区的祭祖节都与祖宗崇拜和神灵崇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古代社会,苗族就由了这种信仰习俗。
祭祖节,苗语称“馕姜略”,旧称“吃牯藏”,祭祖当地俗称“祭鼓节”,因为鼓是古的谐音,苗家凡正常老死的人,灵魂均应入鼓归宗,即为古人,故苗家视鼓为祖,祭祖节便由此而来。
祭祖节是以“姜略”血缘氏族为单位,“姜”是一个“社”或者一个“盟”之意。“姜略”即一个“鼓社”或一个“鼓盟”共同祭祀祖宗的节日大典。
台江苗族祭祖节,按十二生肖循环,每十三年举办一次,每次连续活动三年。祭鼓分为白牯、黑牯两种,白牯为猪祭,黑牯为牛祭,两者仪式大同小异。这里以黑牯介绍为主。祭祖节第一年主要仪式活动有:迎龙谢土、选举鼓主、买祭牛、迎接子孙鼓、醒鼓、砍鼓树等仪式活动。第二年主要仪式活动有:迎接始祖鼓回鼓堂,开展斗牛活动。第三年主要仪式活动有:审牛、号牛、制作始祖鼓、杀牛祭鼓。杀牛以后的十四天当中仍然有一系列的“献牲”、 “家祭”、“游邑”、“赞牛角”、“赞牛肋”、“迎接鸟窝”、 “上凳”、 “背水养鱼”、等活动。
由于苗族祭祖节活动涉及到苗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多种的文化的、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审美的、民俗的、文学的、教育的多重重要价值,是现代人们 过去苗族社会难得的重要载体。
祭祖旨在不忘祖宗当年创业的艰辛,不忘祖宗的遗言训教,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在世后人人畜兴旺,生活幸福美满。
台江苗族祭祖(鼓)节,过去每隔十三年一次,这是按照十二生肖的循环顺序而规定的。每届祭祖节要连接办三年的仪式活动,祭鼓分为白牯、黑牯两种,白牯为猪祭,黑牯为牛祭,两者仪式大体相同,这里主要叙述黑牯祭。黑牯祭主要仪式活动有:
第一年仪式活动:
1、 迎龙谢土,苗族传统观念认为,在本氏族(寨子)所属地界内有地龙和地神,庇护氏族(寨子)平安。因此祭祖时,用猪、白公鸡、鱼、酒、纸人等祭品由众人沿着氏族(寨子)地界走一圈,请地龙、地神前来和祖宗一起受祭。
2、选举鼓主,迎龙谢土次日,由氏族各户男性家长参加选举那些家道殷实,儿女齐全昌盛,精明能干的人为鼓主。鼓主一般为九个,前五位为主要鼓主,后四位为次要鼓主。鼓主一经选出,氏族便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和任务,自始至终负责整个节日活动的完成。
3、买祭牛:选出新鼓主后,就开始买祭牛。依古规由第一鼓主家买起,然后氏族群众才买。买祭牛时,最注重的是看牛的毛旋所生部位是否吉祥最为关键。
4、迎接子孙鼓:是由无儿无女或有女无男的人家将其上届的子孙鼓接到本家来供奉,企盼来年自家生育儿女。
5、醒鼓:人们认为穴居鼓山的始祖灵魂是沉睡的,节日到了,要唤醒祖灵来受祭受献。
6、砍鼓树:每届祭祖节都要换山洞里的始祖鼓,因此砍鼓树制作新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仪式。
第二年主要仪式活动有:
1、迎接始祖鼓回鼓堂:迎接始祖鼓回鼓堂是正式从山洞中迎接祖灵回来过节,迎回寨边时,前五个鼓主妻子站在前面,氏族男女站在后面,以隆重的仪式进行迎接。
2、开展斗牛活动:开展斗牛活动的目的是一来打给祖先看,二来满足群众娱乐需要,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同时举行相应的入场仪式。
第三年主要仪式有:
1、宰牛:各户都要请审牛师来审察祭牛是否吉祥和适宜祭鼓。审后审牛师就拍牛背说:“就是这一头,求祖宗得牛后,保佑家人一切平安”等话语。
2、号牛:号牛即是确定谁来杀牛祭鼓之意。号牛的人选,传统为近亲,即在姑舅、姐妹和女婿之间确定,人选一旦确定,并通知杀牛准备。
3、制作始祖鼓:即由五个鼓主和氏族各户,备一只熟鸭,糯米饭、米酒和若干棉花条为祭品,出发到制鼓场,在祭师主持下举行制鼓仪式,最后制作始祖鼓抬到第一鼓主家供奉。
4、杀牛祭鼓:杀牛祭鼓意即血祭,酬谢祖先保佑人寿年丰。杀之前,各户都要请祭师念“超度祭牛经”念毕,先前五个鼓主先杀,群众依次陆续杀之。
杀牛以后在十四天当中连续举办一系列仪式活动。主要有“献牲”、“家祭”、“游邑”、“赞牛角”、“赞牛肋”、“迎接鸟窝”、“投掷火把烘鸟窝”、“姊妹讨食”、“上凳”、“打竹仗”、“鼓堂跳舞”、“送鼓入洞”等系列活动。

-
13 2025年06月龙滨到革一镇、经济开发区调研 6月12日,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县委书记龙滨到革一镇、经济开发区,围绕乡村振兴、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两清两改两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开展调研督导。 在革一村,龙...
-
03 2025年06月杨德昭带队赴福建、广东开展招商考察活动 5月28日至31日,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德昭带队赴福建、广东开展招商考察活动。县领导贾俊峰、王进红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杨德昭一行先后到宁德生隆...
-
21 2025年04月锦江酒店(中国区)华西区品牌发展部负责人许冠雄一行赴台江县开展“村 BA”产业考察 4月18日,锦江酒店(中国区)华西区品牌发展部负责人许冠雄一行赴台江县开展“村 BA”产业考察工作,重点考察调研台江县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潘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