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受外来“自由思想”的渗透影响,婚姻家庭感情问题引发家庭矛盾纠纷和婚恋家庭冲突日益加剧,如何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治理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台江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通过抓源头、破家庭难题、重法治教育,将调解工作扎根群众之中,用坚实脚步丈量民情民意,走出一条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
一、建立完善婚恋家庭纠纷排查调解机制
一是建立“一个中心指挥、一支队伍服务”综治中心规范运行体系,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队伍整合进入综治中心,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平台,构建政法委员统筹抓总,调解员、执法员、网格员等力量参与的组团式多元纠纷调解体系,有效实现指挥调度顺畅、应急处置快速、服务便捷高效的纠纷调解目的。二是将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分析研判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程序,明确命案防控、安全生产、治安防控等几个方面的风险评估内容和责任,从源头减少和防范重大社会风险,切实预防婚恋家庭纠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三是优化婚恋家庭纠纷诉源治理模式,建立以施洞法庭为轴心的诉源治理模式,实行诉非衔接、各部门对接;落实每月社会治安分析研判会议制度,创新建立“两所一庭一中心+N”(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综治中心、民政办、妇联等部门)联动调解机制;成立村级“苗歌调解”队伍,率先设置“综治委员”岗位,配齐“一村一专职人民调解员、一网格员、一法律顾问、一警务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多措并举推动落实矛盾纠纷防范化解
一是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作用,紧盯矛盾纠纷重点环节,及时掌握婚恋家庭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对派出所推送、法庭推送、村级调解组织转办等矛盾纠纷问题,实行一天一汇总一研判一报告,村(组)一周一排查,乡镇一月一排查一会商,通过排查研判,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状态。二是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动调解工作机制作用,涉及婚恋家庭纠纷的由镇妇联牵头,组织各部门参与调解,坚持以调和为主开展调解。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无法再共同生活的家庭婚恋纠纷,针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共同债务承担等情况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达成一致意见后再向民政部门申请离婚,防止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后因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大事不出镇”。三是以“警示教育”为主,“苗歌调解”辅助推动纠纷化解。在调解婚恋家庭纠纷过程中,首先采取让双方当事人观看一些因婚恋家庭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警示教育片,让当事人双方对警示教育片感同身受,懂得冷静,明白冲动的惩罚;其次,开展分开式批评教育,让双方当事人就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行为能有清醒的认识,明白婚姻的不易及离婚对家庭成员心理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再次,将双方当事人坐在一起,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规划指导,并指出幸福的婚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经营,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促使双方倾心交流。最后,邀请本村成立的“苗歌调解”队伍用编排好的以“和睦家庭”为内容的苗族古歌,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宣唱,激发其内心情感初心,促使双方当事人最终达到破镜重圆的目的,稳定婚姻家庭关系。
三、“法治”“德治”相结合推动基层治理
一是注重发挥法治教育宣传在促进乡村发展中的规范引导作用,依托“镇、站、办、所、员”五位一体法治教育平台资源,通过常态化开展“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面对面”“法治进校园”“关注婚姻家庭”等法律服务活动,以及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培育法律明白人等形式,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切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围绕美丽庭院、和谐家庭、勤劳致富等方面对乡村居民进行宣传讲解,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正向面对生活,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同时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等评比活动,建立红白事打招呼制度,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弘扬向善向上的文明新风。
撰稿:万 海;编辑:张减合;审核:阳运波;签发:周尚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