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GZ000001/2019-03507 | 是否有效: |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 ||
名 称: | 台江县节约用水规划(2018年-2030年) | ||
文 号: | 无 |
一、规划背景和目标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其位置在北纬26024'-26053',东经108003'-108031'之间。东南与剑河、西南与雷山接壤,西邻凯里,北与黄平、施秉毗邻。全县总面积1108km2。辖7个乡(镇)、2个街道,15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个社区。水资源是总量虽然比较丰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特别是汛期,农业用水量占比较大,节水意识差,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从台江县的水资源总体情况看,台江县目前水资源短缺尚不突出,但台江县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水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台江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生态、城市用水需求大幅递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台江县供水保障能力和公众节水意识有待提高,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中水回用的水平还较低,水紧缺、水浪费、水污染威胁显现。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维持台江县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有效载体,是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三条控制红线”的有效保障。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可进一步提高社会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促进节水技术进步和提高用水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水生态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形成节水型社会的基本框架,节水体系、节水制度比较完善,节水意识深入人心,节水器具、节水工艺广泛使用,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利用率大大提高,全社会用水高效合理,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对水的需求。
规划至2020年,台江县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5579万m3之内,万元地区总产值(GDP)用水量年降低率≥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40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7以上,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20%或者年增长率≥5%,生态雨水利用工程项目新增5项以上,逐步完善节水管理机构和节水制度体系;
规划至2030年,台江县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6125万m3之内,万元地区总产值(GDP)用水量年降低率≥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60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20%或者年增长率≥5%,生态雨水利用工程项目在2020年的基础上新增10项以上,建成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和节水制度体系。
台江县县域节水建设总体目标
指标 | 现状 (2016年) | 近期 (2020年) | 远期 (2030年) | 备注 |
用水总量控制(万m3) | 4660 | 5579 | 6125 |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 用水量下降率 (相比于上年度下降幅度) | — | 低于全国平均值的50%或年降低率≥5% | 低于全国平均值的50%或年降低率≥5% | |
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 (相比于上年度增加幅度) | — | ≥20% (或年增长率≥5% | ≥20% (或年增长率≥5% |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53 | 0.47 | 0.55以上 |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62.09% | 95% | 100% | |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 11% | ≤10% | ≤10% | |
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 | — | ≥15% | ≥25% | |
节水器具普及率 | — | 90% | 100% | |
特种行业用水计量收费率 | 100% | 100% | 100%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相比于上年度下降幅度) | — | 低于全国平均值的60%或年降低率≥5%。 | 低于全国平均值的60%或年降低率≥5%。 |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 | ≥75% | ≥80% | |
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 | — | ≥40% | ≥50% | |
节水型公共机构覆盖率 | — | ≥50% | ≥65% | |
生态雨水利用工程项目 | — | 新增5项以上 | 2020年基础上新增10项以上 | |
建成区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管道覆盖率 | — | ≥65% | ≥85% | |
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100% | 100% | 100% | |
节水机构健全 | 初步建立 | 逐步完善 | 完善 | |
节水管理制度体系 | 初步建立 | 逐步完善 | 完善 | |
节水减排投入保障程度 | — | 逐步提高 | 较高 | |
促进节水减排的水价机制 | 尚不完善 | 逐步完善 | 完善 | |
节水信息化管理水平 | — | 逐步提高 | 较高 |
二、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台江县城台拱和萃文街道,施洞镇、南宫镇、排羊乡、台盘乡、革一镇、老屯乡、方召镇。其中: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台江县域北部和东部,面积约525.1km2,城镇空间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各乡镇和台江经开区及周边范围,面积约68.6km2 ,本次节水规划总面积为593.7km2。
2、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的选取一般结合收集资料的情况,选择与规划较接近的年份,综合分析确定以2016年作为现状基准年。
规划水平年的选取主要考虑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其他有关规划相衔接,选取2020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分两个规划段:本规划近期为:2018~2020年;本规划远期为:2020~2030年。近期2020年预测规划人口12.6万人,远期2030年预测规划人口15万人。
三、规划内容
包含农业节水规划、工业节水规划、生活节水规划、建筑业及第三产业节水规划、非常规水源利用规划、水环境与水生态有关目标规划。以下重点解读农业节水规划、工业节水规划、生活节水规划相关内容。
1、农业节水规划
(1)加快农业灌溉区域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继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台江县农村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科学安排、合理布置各灌溉区域的节水改造的规模和进度,全面推进台江县农业节水工作。在重点突出农业和粮食主产区的灌区安排节水配套改造,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需水量大的粮食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经进一步扩大,灌溉用水总量有所减少。纳入改造工程范围的灌区全部成立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并建设农业取水计量收费系统,提高农业计划用水率。
(2)发展水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以先进节水节肥技术为核心推进节水农业工作,根据台江县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围绕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优势种植区域,建设一批包括在井灌、渠灌、实施温室等不同应用环境下的“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实施水肥一体化对土肥水管理、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等不同的要求,开展不同的灌溉方式、灌水量、灌溉设备、检测仪器、水溶肥料品种、施肥量等与水肥一体化相关新设备、新产品等对比试验,摸索技术参数,制定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极速模式下的灌溉制度和施肥方案;建立覆膜与露地结合、固定与移动互补、加压与直流配套的多种水肥一体化模式,形成本区域优势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种植模式与制度,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推广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在保障主要农业生产基地用水需求的前提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适度发展灌溉规模,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增长,降低农业灌溉用水在总用水量中所占的比例。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依据台江县水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利用重点产业、区域经济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推广优质的高效节水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加强特色农业科技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县和园区。
规划主要工程建设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备注 | |
1 | 小山塘建设工程 | 八个乡镇 | 新建混凝土重力坝,加压泵站、管道、渠道,新建66座 | ||
2 | 小渠道建设工程 | 八个乡镇 | 新建砼渠道或敷设管道引水灌溉,新建777条 | ||
3 | 小堰闸建设工程 | 八个乡镇 | 修建混凝土坝、闸门等,新建246处。 | ||
4 | 小泵站建设工程 | 八个乡镇 | 泵房、机电设备等,新建、改造25处 | ||
5 | 台江县小水池、小水窖 | 八个乡镇 | 新建小水池、小水窖200口,灌溉0.2万亩 | ||
6 | 台雄水库灌区 | 台拱、萃文街道 | 新建渠道、管网输水,灌溉2.4万亩 | ||
7 | 台盘-革一灌区 | 台盘乡、革一镇 | 新建渠道、管网输水,灌溉2.2万亩 | ||
8 | 老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老屯乡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560亩 | ||
9 | 革一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革一镇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1200亩 | ||
10 | 施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施洞镇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1100亩 | ||
11 | 台盘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台盘乡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850亩 | ||
12 | 桃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台拱、萃文街道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1500亩 | ||
13 | 台拱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台拱、萃文街道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2600亩 | ||
14 | 经济果林节水灌溉工程 | 八个乡镇 | 修建提灌站及配套引水管道及砼渠道,灌溉1.8万亩。 | ||
15 | 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工程 | 八个乡镇 | 山塘、水库清淤扩容35处 | ||
16 | 山区现代水利工程 | 老屯乡、排羊乡 | 老屯农业园区智能灌溉系统、排羊现代农业智能灌溉系统 |
2、工业节水规划
(1)加强高耗水行业节水工作。节水方面重点支持高耗水行业废水“零”排放、水循环、中水回用项目。结合水效领跑者行动,建立节水示范项目库。企业新建、改建的节水示范项目经工信局初审后,优选的将进入全县节水示范项目库,并从中遴选出重大节水示范项目在全县推广。对入库的项目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扶持。
(2)大力开展节水技术产品的推广和研发。采取多项措施,积极鼓励节水技术创新。推广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节水设施,加快节水新材料、新工艺、新器具的应用。工业用水要实行一水多用、串联用水,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使循环冷却水重复利用,加强污废水的处理回用,提高了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工业供水管网管理,及时更换破损管道,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3)强化节水的监督检查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强化工业用水项目源头管理,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实行“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取水量较高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要求制订节水措施,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求包括合理用水的专题论证内容。
(4)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要继续以节约用水先进单位评选为载体,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工业企业节水工作的开展。组织专家对申报的节约用水先进单位材料进行审查,并对申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考评,在此基础上命名表彰,给予重奖。
(5)加快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对现有企业达不到取水指标要求的落后产能,要进一步加大淘汰力度。组织编制落后的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加快淘汰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步伐。组织研究工业节水器具、设备认证评价制度和实施方案,发布工业节水器具和设备目录,加快推进工业节水器具和设备认证评价工作,适时推进市场准入制度。
(6)大力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围绕工业节水重点,组织研究开发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重点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通用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近期重点在轻工业、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领域推进节水技术进步。
(7)强化水资源计量监控能力建设。加快完成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完成重要取用水户取用水监控设施建设,推进县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加强对企业用水的计量监督管理,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三级计量体系,进行经常性查漏维修维护工作,企业一级计量及主要用水车间和主要用水设备的计量器具装配率达到100%,节水控制点要实行在线监测。
(8)积极推进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大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加强废水综合处理,实现废水资源化,减少水循环系统的废水排放量。按生态工业园理念,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实施工业园区内厂际串联用水、污水资源化,逐步实现工业园区内废污水零排放。
加快培育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专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鼓励专业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服务公司联合设备供应商、融资方和用水企业,实施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技术改造项目。
(9)建设节水型园区及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新建工业园区在规划布局时要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水梯级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共建共享,鼓励企业间的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已有园区应将节水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循环改造的重点内容,推动企业间水资源利用,强化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建立园区节水、废水处理及资源化专业技术支撑体系。
清洁生产通过重点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示范企业工作,着重抓好冶金、化工、纺织、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新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挖潜改造,自觉开展清洁生产,指导企业积极申报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认证,执行《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把节约用水和减少排污作为清洁生产重要内容,把工业节水与废水排放列入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标准,推行产学研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究开发技术起点高、市场潜力大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或循环利用,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10)加强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企业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在全县推行工业企业中水回用,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重复用水技术,建立和完善工业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
工业节水目标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6(现状年) | 2020年 | 2030年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含火电) | m3/万元 | 137 | 87 | 42 |
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 | -- | 75 | 80 |
非工程措施
3、生活节水规划
(1)工程措施
(2)非工程措施